English

《塔山阻击战》电影化的战争表述

1998-05-07 来源:光明日报 张 东 我有话说

看过电视剧《塔山阻击战》的人都说它像电影。电影、电视表面看来似乎只是一个屏幕大小的问题,实际上却不是这么简单。说《塔山阻击战》像电影,我觉得最突出的一点发现就是它对战争的电影化描述。换句话说,是用电影思维拍摄了这部战争题材的电视剧。

塔山阻击战是人民解放军战斗史上一次非常著名的阻击战,当时,毛主席制定的辽沈战役作战方针,最精彩的一笔就是先打下锦州,造成关门打狗之势,全歼敌人于东北境内。而锦州之战能否取胜的关键又在于塔山。这次战斗,敌人出动了11个师,是国民党军首次以陆海空联合与我军作战,而我军阵地一马平川,几乎无险可守,却没有让国民党的援兵过去一兵一卒,创造了我军历史上阻击战的光辉战例。

这一战争的惨烈程度可想而知,由于剧本提供的内容几乎是完整地纪录了这六昼夜的战斗全过程,所以作为一部正面反映塔山阻击战的电视剧,其创作者不可能像一些别的战争片那样采取讨巧的办法,把战争推向背景。它必须实打实地直面战争,呈献给观众一个真实的战争景观。这也就成了《塔山阻击战》一个鲜明的特色。导演王珈说,这部作品吸引他的恰恰是这个“直面战争”。

为了营造一个真实的战争环境,该剧特别注重的是镜头的运动感和节奏感。一般电视剧的拍摄,对于镜头运动常常有意无意地忽视,特别是在某些室内剧中,镜头处理比较固定,其方式更接近于拍摄舞台剧。但是《塔山阻击战》的导演认为,这部戏始终处在一个战争的危机环境中,整个剧的镜头运用也应保持动感。

在战争戏的拍摄中,《塔山阻击战》不同于某些电视剧在战争场面上马马虎虎、如同儿戏似的,而是拍得实在、讲究,从攻守两方的画面构图到烟火、武器使用,再到战斗过程、进展的表现,从镜头切换速度、到景别变化、炸点多少的控制都精心计算,使得战争的节奏感准确,因而扣人心弦。

这部剧在人物塑造上有一个很突出的有意“错位”,即将人们习惯中的政委与团长的角色来了个错位。我们在一些片子中常常看到的是有战斗经验的团长与温文尔雅的政委搭档,其性格也是一个火爆,一个柔韧。而这部片子恰恰相反,政委史宗常是个农民出身的老红军,团长林江却是书生气十足的机关参谋,这样在两人的性格表现上,就产生了一些新鲜的东西,而导演在选择演员时,也有意加深了这种“错位”。

诗化的表现,常常是许多战争电影创作者的追求,而在电视剧上呈现这一点却不太容易。《塔山阻击战》的创作者也作出了尝试。片头,一组造型坚实的铜雕,伴随着抒情、哀婉的女声小合唱,把观众带到一片凝重、悲壮的氛围之中,片子的结尾处也是意味深长的,在塔山纪念碑的白色墓碑上,渐渐拉出在战斗中获得毛泽东奖章的战士与当年四纵领导人的名单,给人无限的联想。由于塔山阵地是一片平地,在视觉上显得单调,为了弥补这一缺憾,美工在塔山主阵地上“种”了一棵枯树,这棵树是美工在距拍摄现场很远的地方无意中发现的,剧组花钱买下,运到现场,用了40个战士抬上山,埋在阵地上,剧组的同志都叫它是塔山树。这棵造型独特的树,使原本单调的画面有了生命,有了灵性。剧中大部分重要的戏都是在这棵树附近拍的。它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从开始打仗,一直竖立在那里,直到最后被炸焦,成为不朽的塔山魂。

《塔山阻击战》的缺憾,我觉得是相对战争表述的过于繁琐、细致,对于主题的挖掘及人物的刻画则略显单薄。如果能从塔山之战的史实中超脱一些,站在更高的视点考察这场战斗,或许还能挖掘到一些更为深刻、更具普遍意义的东西。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